信用卡申请
首页 >  贷款中心 >  贷款资讯 >  存款农村“静态资产”如何“动起来”

存款农村“静态资产”如何“动起来”

      

  资本困局:银行竟成农村金融“抽水机”

  “缺贷款,产业发展不起来;缺产业支撑,就没有就业岗位;缺岗位,劳动力自然外流。农村的发展像一个解不开的循环结。”近日,在全国政协经济委赴渝的一次调研中,石柱县一位干部描绘了这样一幅当地农村发展的尴尬图景。

  这位干部的尴尬不无道理。当地的一份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这个农业县固定资产投资累计290亿元,但金融机构的贷款只有35亿元,仅占总投资的12.1%。2010年,该县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有2.2%。

 

  农村融资渠道的极度单一,使金融机构在当地难以促进产业发展。

  更为紧迫的问题是,没有产业以及产业带来的就业岗位,农村本来充裕的劳动力被迫大量外流,一个个“空心村”就此诞生。统计显示,该县外出务工人数达14.4万人,而该县全部人口才54万余人。外出务工人数与当地就业人数之比,达到了1.8:1。

  劳动价值最高的青壮年人口中有2/3外流,也即意味着石柱县与这2/3含金量最高的人口红利无缘。

  “这些年,金融机构支农的力度在明显减弱。”一位当地乡镇干部曾做过调查,金融机构在农村的存款额这些年一直保持着旺盛增长,但贷款额却在大幅萎缩。

  事实上,2005年,石柱县银行业存贷比尚有44.1%,但到了2010年,已降至36.3%,5年降了近8个百分点。

  “农村的存款去了哪里?城市!银行在农村本该是金融‘输水机’,但现状却成了金融‘抽水机’!”一位颇为了解农村金融现状的人士感慨。

 

  农贷谜题:财产亟须全流通

  存贷比,是指银行贷款总额/存款总额。就银行盈利而言,存贷比越高越好。因存款要付息,是资金成本。如一家银行的存多贷少,就等于它成本高收入少。

  可令人惊异的是,各银行在农村的揽储力度从未减小,但在农村的贷款不仅大幅萎缩,连经营网点都在做战略性收缩。

  例如,石柱县人口54万,全县仅有银行机构7家,网点83个;彭水县人口68.3万,全县银行机构仅5家,网点73个。

  在石柱县,2005年时存贷款差额是15.91亿元,但到了2010年,存贷款差额扩大到54.75亿元。短短五年间,银行机构在该县存贷款差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扩大至近3.5倍。

  许多重庆农业县的支行行长告诉记者,各银行在农村全面收缩机构和网点确实是不争的事实,有的银行甚至彻底退出了农村。

  “不是银行不愿给农民贷款,而是现行法规和政策中,原本是为了保障农民权益的条款,如今成了阻碍农村信贷的巨大阻碍。”一位不愿具名的银行支行行长称。

  按照我国现行《担保法》和《物权法》,农民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除法律另行规定外,均不得抵押。而法律允许抵押的范围,也因登记不完善、法规不明确等原因难以抵押。

 

  财产变现:农村金融待破题

  众所周知,一个农民的财产构成主要是宅基地、房屋以及耕地和山林等,但一直以来,由于政策性保护措施,这些财产的属性是“静态资产”,极难变现。

  来自石柱县的调查显示,该县农村人口约40万,以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0平方米、村镇住房平均600元到800元的成本造价计算,这些农民住宅的价值高达72亿元至96亿元。

  类似的调查,在该县银行机构中也进行过。结论是根据抵押物价值的60%计算放贷,则该县农民理论上可获得总计60亿元左右的贷款。此外,银行因放贷获得的直接利润将高达1.2个亿。

  与此同时,在重庆高度关注民生,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全面开展的背景下,石柱全县要在3年内让农户增收11亿元。以投入产出比1:1计算,实现这项工程需追加投入11亿元;以投入产出比2:1计算,则需22亿元。

  但综合石柱每年获得的产业补助资金以及县财政等额配套后,能够投入此项工程的资金尚不足2亿元。

  9至20个亿的巨大资金缺口,寄希望于农户自筹显然不现实。借助银行贷款和社会资本,成为了实现这一民生工程的关键点。

  在全市开展的“三权”抵押贷款试点中,这一瓶颈正在被逐渐打破,但新的问题又出现。

  按照现行农村金融政策,3万元以下的资金需求,可以通过农户小额信贷项目解决;50万元以上资金需求,因有工商企业担保贷款项目,也基本能解决。

  但唯独作为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中坚力量,农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等群体需求最多的3万元至50万元的信贷,恰恰处在夹缝中,没有着落。

  另一方面,因为农民的主要财产无法变现,也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他们配合户籍制度改革,转户进城的步伐。

  “丢掉农村的家业进城吃低保,确实是农民的最大顾虑。”一位村干部坦承,村民们向往城市文明,但对财产如何转化的顾虑是农民们最为挠头的事。

 

  打造“恒产”:让农村“静态资产”“动起来”

  “有恒产者有恒心。”这是孟子在2000多年前提出的观点。农村现行的金融政策,其最初的核心宗旨,也正是基于保护农民的核心恒产土地。

  但随着农村生产要素由过去的土地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这一核心恒产的主体,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资本,正在逐步取代土地,成为农民心中新的“恒产”。

  然而,银行囿于政策限制,想贷不敢贷;农户受制于无效抵押,盼贷贷不了。两者处在金融杠杆两头,近在咫尺却无法携手前行,只有尴尬相望。新旧“恒产”的转化,面临大考。

  “银行的苦衷在于无法平衡风险不敢与农民直接接触,农民的苦衷在于缺乏有效抵押物无法与银行接触,这就需要建立第三方平台进行对接。”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副主任、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

  按照厉以宁的设想,重庆可以建立一个独立的农村信用担保中心。由担保中心对农户贷款申请,负责农户抵押物的评估以及信用评估,然后再向银行进行担保贷款。

  对于农村庞大的“静态资产”,厉以宁认为,重庆完全可以尝试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农民提供一个将其“静态资产”变现为“动态资本”的平台。

  “农民手中的‘静态资产’一旦开始在资本市场流通,就等于盘活了整个农村金融。”厉以宁强调,此举不仅解决了银行顾虑,更使农民进退自如。本乡务农,农民可借助贷款实现规模化、产业化;转户进城,农民则是“带资进城”,有了创业的底气和资本。

  在他看来,让农民拥有财产性收入,或许比住房更重要。要实现这一目标,重庆甚至可以在不减少农村耕地的底线下,探索诸如城乡居民合作建房等更多增加农民收入的创新举措。

  “重庆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验区就要用好‘先行先试’的权利,争取在农村金融领域有所突破。”厉以宁表示。

  资本,正在逐步取代土地,成为农民心中新的恒产。

 

关注 卡宝宝 (ID:cardbaobao2021)公众号 ,获取更多放水资讯,学习更多提额秘方。


卡宝宝公众号 卡宝宝申卡
看过该文章的网友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