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申请
首页 >  贷款中心 >  贷款资讯 >  「卫星遥感」通关:数字信贷的「最后一公里」

「卫星遥感」通关:数字信贷的「最后一公里」

      

    在金融领域,有一座公认比小微金融更难以翻越的关口——就是农村金融。


    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我国「三农」金融供求缺口超过3万亿,中国农村有69.6%的农户表示农村贷款不便利,农户和农业生产的信贷需求满足率分别只有27.6%和28.5%。


    但庞大市场缺口的另一面是,农户缺乏征信记录、土地房产确权困难、线下风控成本过高等问题难以逾越。也基于此,农村金融成为了数字信贷领域迟迟未能通关的最后一公里。


    一方面是巨大的政策红利和市场缺口,另一方面却是徘徊不前的农村金融服务。


    即便在当今的中国,金融科技、数字变革已经将传统金融市场深深地撼动和改变了,农村金融市场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破局这个世界级难题?谁能率先打通农村金融商业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1、科技破局


    此次,在外滩大会上,网商银行首次系统地向外界展示了攻克农村金融难题的最新「黑科技」——卫星遥感。


    所谓的「遥感」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大家也可以把它想象为一架超级无人机。」网商银行农村金融首席算法专家王剑如是描述到。涉农信贷最大的挑战在于难以实现高效率、高精度地信息采集,不仅因为种植面积广、农作物的质和量也很难仅靠人工判断。


    如今,结合卫星遥感图像,网商银行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识别农田面积、作物种类、生长状况。同时,以五天为周期,系统会自动更新卫星影像和识别结果,把「靠天吃饭」的风险降到最小。


    「农户拿着手机,绕地走一圈,或是在支付宝上把自己的地在地图上圈出来,卫星就可以去识别这块地的农作物面积、作物类型,分辨出水稻、玉米、小麦、花生、烟草等多种作物的区别。」据王剑介绍,目前准确率已达到93%以上。


    更重要的是,农户通过手机圈地「自证」,便可绑定人、地、物的关系。而农户圈出的地块是否准确,也可以与农户在政府机构登记的土地流转、农业保险等数据进行交叉验证。


    这个流程也被网商银行描述为「天地握手」。


    有了农户种植的关键信息后,网商银行可以与政府数据交叉验证,并结合气候变化、行业景气度等情况,通过风控模型进行进一步的产量预测和贷款授信,从而向农户提供额度与合理的还款周期。


    事实上,卫星遥感在商业上的应用并不鲜见。我们常用的导航,以及金融领域的保险理赔等都会用到这个技术。但是,在信贷领域却从未有过运用,原因是计算量巨大。


    据王剑介绍,如果采集的信息要对信贷风控有帮助,卫星看一次可不够,必须经常观察作物的长势。


    目前,以五天为周期,网商银行需要实时更新卫星影像和识别结果,监测农作物的长势,判断作物所处的育苗期、拔节期或收割期等阶段,进而分析农户插秧、打药、追肥以及收割时期的不同资金需求。


    这一系列要求意味着计算量呈几何式增长。


    得益于过去几年中国金融科技能力的发展和在商业应用上的经验积累,海量算力的问题通过云计算得以解决,而中国的算法能力也在实践中不断沉淀和迭代,最终获得了全球领先的水平。


    以卫星遥感识别农作物这个技术为例,这个学名叫做「语义分割」算法的技术也已在很多场景被广泛应用,也可以简单理解为给图片「打标签」,只是这个数据标签是像素级别的。


    「语义分割」算法也是无人驾驶的汽车摄像头里最核心的技术,就像驾驶员的眼睛,不仅要敏锐地识别障碍物,更需要对这个物体是什么做出精准的判断。所以,这个卫星遥感技术也被网商银行称为「天眼模式」。

   

2、商业驱动


    那么,动用了卫星的「天眼模式」是不是成本也贵上天呢?


    据王剑介绍,卫星遥感的商用已经非常成熟,不仅可以做到精确度高、覆盖面广、时效性强,成本也完全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而网商银行也会根据具体的情况,并结合自身沉淀的技术能力去降低综合的成本。


    在他看来,「成本」也需要对比来看。一方面,过去依赖线下「人工」尽调,每笔贷款的成本可能成百甚至上千。但使用「卫星遥感」技术之后,首先效率大幅提升,效果也更加优化,平均下来每笔贷款的风控成本可能只有几块钱。


    另一方面,「卫星遥感」影像分辨率越高、价格也就越贵,尽管高分辨率的影像识别起来更简单,但因为需求量庞大,这样并不「经济」。所以,网商银行在具体应用时会选择中低分辨率的影像,既控制了成本,有保证了风控效果。


    通过技术突破不断降低金融成本,这本身就是金融科技、数字变革所带来的最重要的意义。


    网商银行年报显示,在市场整体融资成本上浮的情况下,他们已经多年保持给小微企业的平均贷款利率有所降低,这本质上就是通过技术去实现了运营成本控制、资产质量的控制等。


    「一个无法做到商业可持续的应用是没有意义的。」王剑一语道破了农村金融发展停滞不前最深层次的原因。


    事实上,长久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政策的积极引导下,涉足农村金融的金融机构和各类组织并不在少数。甚至,每年针对涉农贷款还有大量的免息、减税政策。


    但直到今天,农村金融仍未实现真正的破局。究其根本,还是在于没走通一条商业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之路。


    除了前面提到农村金融风控难度大、成本高之外,资产质量也并不乐观,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如果不打破这个局面,农村金融将始终难以摆脱政策驱动,而难以走向商业驱动。


    以农商行为例,2020年一季度,全国农商行不良率4.09%,远高于大型商业银行(1.39%)、股份行(1.64%)、城商行(2.45%),个别农商行不良率更是超过20%。事实上,如果单独统计涉农贷款的不良率可能还更高。


    但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农村金融这座「高山」的另一面也是巨大的市场缺口和增长红利。


    中和农信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入户抽样调研显示,11.98%的样本农户受到需求型信贷约束(注:需求型信贷约束指具有有效信贷需求的农户,由于交易成本,如贷款程序复杂等;或风险,如担心失去抵押物等因素,主动放弃贷款申请而形成的信贷约束)的影响。


    其中,近40%的农户由于贷款程序复杂、审批时间过长主动放弃贷款申请。手续复杂繁琐增加农户参与正规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贷款审批时间过长又难以满足农户「短、频、急」的信贷需求。


    截止去年末,中国还有超过5亿的农村人口。即便是受到城镇化的影响出现了农村人口的流转问题,但「三农」的现实需求依然存在,农业、农村的发展仍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


    2019年,包括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多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完善了农村金融的「顶层设计」,同时还针对阶段性的目标明确了金融服务的使命。


    根据指导意见,到2020年,要确保金融精准扶贫力度不断加大、金融支农资源不断增加、农村金融服务持续改善、涉农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和支农能力明显提升。


    据网商银行介绍,作为全面商用的第一步,在全国690余个涉农县区率先应用了「卫星遥感」技术,覆盖全国1/3的涉农县区。在试用期,已经有超过5万农户使用和受益。


    据了解,截止目前,网商银行的涉农信贷客户中有70%是首次获得贷款。这也进一步体现了技术破局数字信贷「最后一公里」的现实意义,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关注 卡宝宝 (ID:cardbaobao2021)公众号 ,获取更多放水资讯,学习更多提额秘方。


卡宝宝公众号 卡宝宝申卡
看过该文章的网友还看了